本文转自:人民网-山西频道免费配资系统
人民网“行进中国”山西调研采访团
釉上彩绘。人民网 卢鹏宇摄
一弯一绕、一按一提,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简笔勾勒、瓷杯之上,一只身体柔软、悠然横卧的猫咪跃然眼前。
“红绿彩瓷题材丰富,以花卉、鱼鸟、人物为主,盘、碗等器物则多采用边线装饰,图案寓意吉祥。”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亚敏介绍,红绿彩瓷大多以白釉为底色,以红、绿、黄为彩绘主色。
八义窑旧址位于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八义镇,是我国最早烧制红绿彩瓷的地方之一。上世纪,这里先后发掘出古瓷窑遗址100多座,证明早在宋代八义镇就是商贸重镇,也是山西东南部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八义窑红绿彩鱼莲纹碗(宋代)。人民网 卢鹏宇摄
“红色是中华民族极具代表性的色彩,但是,在瓷器上烧造出鲜艳的红色,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直到宋代八义窑开创性使用矾红彩,才烧造出红绿彩瓷。因此人们将它形象地称为‘中国陶瓷史上的第一抹彩虹’。”李亚敏介绍。
然而,有别于一般的生活瓷器,八义窑红绿彩瓷因成本高、工艺复杂等原因,在过去几十年一度衰落。
李亚敏的父亲李建平今年已60岁,打小就喜欢书法、绘画,是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了解愈多,迷恋就愈深。”听着红绿彩的故事长大的李建平在2012年启动了八义窑文化产业项目,决心恢复彩瓷生产。
但这并不容易。八义窑红绿彩瓷属于釉上彩:先烧造出白釉瓷,绘彩之后再烧一次,有“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之说。部分技艺已经失传几十年了,非遗传承谈何容易?
投资成立了长治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有限公司,陆续建起了八义窑文化博览园、八义窑红绿彩博物馆、八义窑非遗生产基地;同时,寻访本地老艺人,拜访业内老专家,收集整理资料,从原料配比、拉坯手艺、彩绘工艺和烧窑技术等重点环节入手,致力于恢复传统制作技艺。
《福禄富贵》红绿彩摆盘。人民网 卢鹏宇摄
经过数年努力和反复试验,李建平终于成功恢复了红绿彩瓷烧制技艺。
然而,传统的红绿彩瓷胎质粗糙,时间一长,色彩就不再鲜艳。如何创新产业模式在非遗特色与市场需求之间架起一道桥梁?
修坯车间一角。人民网 卢鹏宇摄
为了实现传统技艺的现代表达,2020年,公司又启动了红绿彩瓷升级改造项目,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院校展开 “校企合作”:
胎体材料上,运用矿物原料精选技术与纤维晶须增韧技术,赋予瓷胎坚韧质地;陶瓷釉料上,采用玻璃网络补网、连网增强技术,釉面莹润如镜;制作工艺上,实现1380度高温“二次烧制”的突破,产品质地致密如玉,坚硬胜钢。
而完整的产业链,则是品质的另一重保障。从瓷土的开采到釉料的调配,从手工彩绘到成品检验,上百人的团队亲力亲为,让每一件瓷器都带着“家”的温度。
随类赋彩,以色达意。李亚敏介绍,公司还与中央美术学院等合作,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创新图案纹饰,迎合市场需求。
红是生活的热忱,绿是自然的馈赠。如今,当八义窑的瓷具走进寻常百姓家,那抹穿越千年的 “彩虹” 似乎又有了新义。(马立明、桑莉媛、麻潞、赵芳、卢鹏宇、董童、张超宁、马梦迪)
点击进入专题免费配资系统
量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