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筹备进入冲刺阶段。这是国内首个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国家级体育盛会,其场馆建设以“绿色、智慧、人文”为核心理念,打造兼具国际标准与地域特色的标杆工程。在此次全运会的众多改建场馆中免费配资系统,位于白云区钟落潭镇的广东省船艇训练中心激流回旋赛场的改造尤为亮眼——通过功能重构、生态融合与技术创新,这座承载着亚运记忆的场馆正焕发新生,成为“体育+生态+民生”的生动实践、城乡共融的新样板。
因地制宜:赛道重生,功能与自然的共生之道
始建于2001年的广东激流回旋赛场,历经九运会、亚运会等国内国际赛事的考验,因赛道老化、设施不足而面临焕新挑战。在这次激流回旋赛场的改扩建工程中,设计团队以“敬畏自然、借势而为”为核心理念,依托流溪河南侧上下游4米天然落差构建水流动力系统,既避免水资源浪费,又实现赛道动力的可持续供给。
改造后的广东激流回旋赛场,可形成完整的训练闭环。
“主比赛道长225米,平均宽度10.6米,设置4个回旋放大区域。我们充分尊重场地条件,在用地狭长、地形起伏的复杂环境下,将赛道划分为热身区、赛事区、放松区及回收区,形成完整的训练闭环。新增的顶管蓄水装置可提前储备水源,应对枯水期水位低、引水流量不足问题,保障赛事稳定性。”广东省船艇训练中心副主任王越表示。
改造后的激流回旋赛场赛道不仅满足国际赛事标准,更创新引入智能传送系统。记者看到,运动员在赛道终点返回起点时,不必抗艇步行回程,而是通过新增设的终点至起点传送带与回溯水道,在静态水流中划至起点,单次节省5-8分钟,可显著提升赛事效率。同时,此举使得观众区与运动员动线实现了科学分隔,既保障安全,又避免人流交叉干扰。王越告诉记者,这一设计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流溪河自然水系,实现“零距离”回收与再出发。
运动员抵达赛道终点后,可通过新增设的终点至起点传送带与回溯水道,在静态水流中划至起点。
“我们在改建过程中,还充分考虑到场馆与周边村落的可持续共生。因此,不仅全力保留了原有自然景观,观赛区还增设了大片绿地。未来也希望场馆能赋能周边村落,成为有体育特色、休闲特色、观赏特色的网红打卡地。”王越说。
赛事运行的“硬支撑”,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的全力保障。钟落潭镇党委副书记邓新明向记者介绍说,为打通赛道“最后一公里”,白云区住房建设和交通局等上级部门全力支持,投入1.3亿元完成295县道、进场路等赛场周边7.58公里道路沥青化改造,同步升级沿线交通标识、照明设施,不仅让运动员通行更顺畅,更让村民出行告别了“晴天扬尘、雨天泥泞”的历史。
缝合边界:从赛道到村落,激活城乡共融新场景
广东激流回旋赛场北邻钟落潭镇米岗村,场地与村落的边界模糊曾制约发展。设计团队以“缝合边界,共营共生”破题,通过桥梁拓宽、滨水空间贯通,将赛道与村落从“割裂”转为“互动”。王越介绍说:“改造初期,我们面临土地规划模糊、水流调控等技术难题,但在白云区委、区政府及镇村两级的支持下,通过清淤疏浚、防洪督导等协同行动,最终实现赛道与村落的无缝衔接。”
城市品质提升是“缝合”的关键一步。钟落潭镇持续推进十五运会赛场周边及沿线13条道路城市品质提升,完成路段格栅安装120平方米、外墙整饰4000平方米,系统整改环境问题101项,同步开展“三线”整治行动,清理废旧电力线、通信线22公里,规范线路入管入盒,消除安全隐患的同时释放公共空间,让赛道沿线从“杂乱边角”变为“景观长廊”。
更令人欣喜的是,赛场南岸的开放式绿地变身多功能观赛平台,赛后将转化为村民共享的体育公园;桥下空间增设休闲步道与休憩设施,既方便村民日常通行,又让赛事活力渗透至乡土生活。
赛场旁边的开放式绿地,赛后将转化为村民共享的体育休闲步道区域。
“平时路过赛场,大家都忍不住看看运动员训练,觉得好有趣。现在路好了、环境好了,每天晚上都有很多人在赛场外的步道遛弯。”村民肖杜成笑呵呵地对记者说:“气候好的时候,流溪河还会引来白鹭。以前都不敢想,这里竟能成为一幅乡村风景画。”
环境整治与宣传氛围的营造,让“共融”更有温度。钟落潭镇一方面在辖内开展环境卫生攻坚,增设环卫扫路工人和设备,日均清理绿化、建筑垃圾超5吨,彻底整治“六乱”问题;另一方面,在花莞高速出入口、进场路等关键节点布置道旗、主题海报、吉祥物等宣传物料,并组织迎春篮球赛等20余场活动,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邓新明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村民切实感受到全运会对生活的改变——不仅赛道变美了,村里的环境更靓了,大家的精气神也更足了。”
绿色基因:聚焦碳中和,从节俭办赛到低碳未来
作为全运会首批“碳中和赛事”承诺的践行者,广东省船艇训练中心激流回旋赛场将绿色理念贯穿全生命周期:在建设和改造升级过程中,在工程质量安全、体育工艺、无障碍环境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坚持简约、安全、绿色、低碳、环保,在建筑设计、场地设计、景观设计等方面坚持绿色可持续措施,积极响应“碳中和赛事”号召。
记者探访当日,广东激流回旋赛场场馆外的温度达到35℃,酷暑难耐,但场馆内走廊对流的凉风却让人瞬间降温。广东省船艇训练中心基建工程师缪文晶介绍说,场馆主体建筑采用了南北向布局,为节约环保,内部减少使用空调,内走廊配合通风廊和镂空门,充分引入自然风维持场馆热环境稳定。作为十五运会首批碳中和示范场馆,赛事中心利用岭南地区“穿堂风”,形成通风廊道。
赛场场馆主体建筑的内走廊配合通风廊和镂空门,引入自然风维持场馆热环境稳定。
此外记者看到,这里的训练生活楼的屋顶,大面积布置绿色植物,形成屋顶花园,并在屋顶布置太阳能电池板。“这些绿植在净化空气的同时还能调节屋面温度,增加美观的同时还具备隔热保温作用。而太阳能电池板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后,存入蓄电池中,可为园灯等设施供电。”缪文晶说。
记者采访时,恰逢一些青少年队伍在场馆内开展训练。记者了解到,这次赛场建设将促进青少年激流回旋项目的普及和发展,为该项目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同时,该区域将深入挖掘周边村落潜力地块,以激流回旋赛场为核心,构建体育主题生态圈,拉动休闲、观光、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体育+”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真正践行“共营共生”理念。
文 | 王照宇
图 | 黎天智
编辑 | 戴日模 梁巧红
审核 | 罗盛光 戴日模
签发 | 刘海裕
量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